Logo
Logo Logo

共研项目学习 共促教师成长——“聚焦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通州区小学教师跨学科项目学习研修班”成果展示会纪实

发布时间:2025-09-23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精神,2025年5月28日,中心(分院)师训部在潞河中学附属学校次渠家园校区举办了“聚焦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小学教师跨学科项目学习研修班”成果展示会。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主任郑葳,中国传媒大学副研究员张洁;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白文刚;中心(分院)院长孙翠松、副院长谢海明,师训部主任肖月、师训部研修员以及9所实验校种子教师、全区各中小学领导、教师代表;西城区教科院研修员代表、丰台区手拉手学校教师代表共120余人参会,共探项目化学习实践路径。中心(分院)师训部主任肖月主持活动。

    第一阶段:课程回顾

    潞河中学附属学校次渠家园校区“竹节人”项目负责人张丽娟老师介绍了构建“传统游戏进课间”跨学科项目的背景与实施过程。此项目通过学生自主组队设计、跨年级推广竹节人游戏,实现了传统游戏从课堂创意到校园实践的转化,有效提升学生协作能力与文化传播意识。

    第二阶段:课程观摩

    活动现场展示了《竹节人游戏设计与推广》课程的作品推广阶段。六年级推广小组分别到三年级和一年级共7个班级推广竹节人游戏。在张丽娟、邓雪、周兰兰、绳丽杉、陈钊、李浩敏、乔雪梅等7位教师的组织下分别开展竹节人游戏推广活动。其主题紧密贴合教育部关于课间15分钟改革的政策要求,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此外,该课程实现了全校一至六年级师生的全员参与,助力师生的发展。

    第三阶段:课后沙龙

    中国传媒大学副研究员、项目式学习研修班的首席专家张洁老师与进行课程展示的师生代表做访谈交流。主要围绕“竹节人”课程实施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教师专业成长重构等话题展开研讨,提出教师应关注素养生成过程,创新真实情境任务,构建 “实践--反思--迭代”研修共同体,形成动态学情诊断自觉。此环节充分彰显了项目式学习研修班带给教师对于课程研究、育人方略的深度感悟。

    第四阶段:经验分享

    潞河中学附属学校次渠家园校区校长商学芳,副校长李双梅分享了学校作为项目校带领教师团队参与项目式学习研修班的经验做法及丰硕成果。在实践探索中,学校通过全员沉浸式培训、骨干教师工作坊、专家实地指导、分层培训等方式,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打造学习型团队,真正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中心(分院)师训部研修员闫德胜老师围绕项目学习的区域实践经验展开精彩分享,彰显教师培训的应有价值。闫老师阐释了项目学习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研究性特点,旨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深化课程改革。通过多元化能力目标设计、迭代课程架构、陪伴式研修方式运用、协同推进策略探索增强教师设计、实施、反思与研究能力,进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沟通和创新能力。未来将进一步推动项目学习的常态化实施,实现由学向用的深度转化。

    第五阶段:专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主任郑葳对本次活动给予高度认可,并指出本次活动通过“课程-教学-治理”三位一体推进,构建了全学段跨学科课程群;以“情境驱动-研究实践-输出反思”的深度学习范式,破解传统自主学习的策略泛化难题;建立“赋权共治”机制,在赋予师生课程自主权的同时,依托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保障课程自然整合,形成差异化学习支持与校本化育人策略,探索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路径。

    第六阶段:领导讲话

    中心(分院)院长孙翠松强调,跨学科项目式学习需聚焦三大核心:以10%活动课程撬动学科改革,构建“主题-目标-学科逻辑-素养迁移”的闭环,实现素养生成;推行“问题驱动-实践探究-协作共创”的主动学习机制,培育学生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建立“过程诊断-表现评估-发展激励”的三维评价体系,驱动教学迭代。通过教师反思性实践与研修团队支持双轮驱动,实现学生发展阶梯与教师专业进阶同频共振,打造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本次成果展示会以多元环节搭建交流平台,全面展现跨学科项目学习的实践成果与创新路径。展望未来,中心(分院)师训部将持续深化项目学习研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为构建高质量教育生态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