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Logo Logo

荣誉园地 | 通州学子学科竞赛创佳绩 区域教研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协同赋能

发布时间:2025-10-22

近日,通州区高中生

在全国中学生生物、数学、物理

化学学科竞赛北京赛区的比赛中

斩获佳绩

充分展现了我区学子深厚的学科素养

与突出的创新能力


在2025年全国中学生

生物学联赛北京赛区的比赛中

通州共有16名学生获奖

其中一等奖2人,二等奖4人

三等奖10人,具体名单如下——


53afcf2123ce2e0071b18aa0a6dfd524.png

一等奖

学校

姓名

潞河中学

丁易之、范家齐

二等奖

学校

姓名

潞河中学

朱梓萱、张健宝

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

张睿辰

运河中学

黄顺波

三等奖

学校

姓名

潞河中学

马新一、白思源

陈睿、轩仲修齐

刘原

北京五中通州校区

武宇童、张一川

高瞻

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

阮昕然、季怡璇


在2025年全国中学生

数学竞赛北京赛区的比赛中

通州共有29名学生获奖

其中二等奖11人,三等奖18人

具体名单如下——


dbd5bd65bc3003ce98324ace203cdb78.png

二等奖

学校

姓名

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

张睿辰、陈政锦

房梓祺

潞河中学

范家齐、杨子墨

彭一凡、张函郡

朱梓萱、刘铭宇

人大附中通州校区

吕赵嘉宸、张浩烨

三等奖

学校

姓名

潞河中学

张宇凡、郑泊源

赵梓涵、任毅果

江立早、丁雨晨

甄熙、王麒烨

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

刘祎、许岩

荀子凡

人大附中通州校区

白竹清、李凌镇

韩昊畅、谭墨驰

北京二中通州校区

李金扬

潞河中学于家务校区

陈启鹏

运河中学

赵星懋


在2025年全国中学生

物理竞赛北京赛区的比赛中

通州共有26名学生获奖

其中二等奖5人,三等奖21人

具体名单如下——


400253369c6718aa3d50be743951a973.png

二等奖

学校

姓名

人大附中通州校区

刘子萱、杨焱

潞河中学

陈奕行、刘思源

北京学校

李凌镇

三等奖

学校

姓名

潞河中学

任毅果、罗一展

康皓禹、江立早

王子安、吴沛宸

武宇宸、丁方正

张宇凡

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

陈政锦、刘吉冕

张睿辰、陈明轩

韩秋辰、侯晨阳

人大附中通州校区

沈科成、余彭森

吕赵嘉宸、王子宁

白竹清

北京二中通州校区

尹籽轩


在2025年全国中学生

化学联赛北京赛区的比赛中

通州共有7名学生获奖

其中二等奖3人,三等奖4人

具体名单如下——


097d03fc1e60388e1559d5da72ff76ff.png

二等奖

学校

姓名

潞河中学

许沐易、刘禹然

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

张睿辰

三等奖

学校

姓名

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

陈泽雨、魏天泽

潞河中学

徐闽川、盛子彦


这份成绩的背后,既是学生们勤学不辍、教师团队精心指导的结果,更是通州区长期以来构建的区域教研体系与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协同发力、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

一、教研引领,系统构建“面向人人”与“关注重点”并重的培养格局

通州区研修工作紧密对接区域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的“两条路径”:一方面“面向人人”,通过深化课堂教研、优化基础课程,培植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另一方面“关注重点少数”,依托研修员队伍的专业引领,精准识别并系统培育具有创新潜质的拔尖学生。

依托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通州分院,区域与学校协同,构建了“区-基地-校”三级人才孵化摇篮,逐步形成“1+4+N+X”的培养集群,在实践中完善了“面式覆盖、线式培养、点式提升”的全学段培养模式,为竞赛人才的早期发现和持续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课程与平台共建,研修成果转化为学生成长阶梯

在区域研修的统筹规划下,通州区深化构建“一核四领域多类型”的整体课程群,面向中小学生系统开展中医药、人工智能等“思维提升系列”课程培训。高中部组织学科研修员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构建“研究-引领-服务”三位一体的研修支撑体系,聚焦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竞赛,依据课程标准构建了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与科学探究能力提升为目标的研修课程助力学校竞赛工作的教学实践,进而为学生参赛提供坚实支撑,助力我区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同时,全力为学生搭建多样化成长平台,建好鼓励创新人才全面开花的苗圃。系统推进“两节”“两营”构成的“四季”特色培养。自2024年11月至今,已成功举办市区级“两节”6场,区级夏令营1次,并推荐8名优秀学生进入市级训练营。以模拟政协打通学生关心社会的通道。2024年度区级共389人次获得优秀提案奖,104人次获得模拟提案优秀指导教师,10所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其中10项学生提案、1所学校在市级获奖。

三、机制与师资协同,筑牢创新人才长链条培养根基

区域研修聚焦创新人才的长链条培养,不断完善跨学段贯通机制。研修工作深度融入1+3培养实验校、纵向教育集团、重点实验班培养、大中衔接课程等项目,通过区校协同教研,为副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持续注入专业动力。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区域研修充分发挥统筹与引领作用,高中部牵头选聘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专业能力突出的区级优秀教师,同时积极引进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高水平指导。在具体运行中,研修员积极搭建校际交流平台,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修,促进各中学分享竞赛培训经验,如潞河中学、运河中学等校,通过交流碰撞出更多教学思路。同时,邀请竞赛专家开展讲座,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专业指导,拓宽竞赛视野。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则通过定期讲座、专题研讨、项目指导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前沿学术视野和科研实践机会,有效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边界与创新能力。

这一专兼结合、多层次协作的师资配置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通州区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也为构建“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的长周期培养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此次学科竞赛的丰收,是通州教育系统以研修为引擎、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跑道结出的硕果。未来,通州区将继续深化研修体系建设,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每一位学子的成长赋能,为副中心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