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致辞、解读分享
中心(分院)院长孙翠松发表致辞,围绕“AI时代校长领导力的新定位与新要求”展开阐述。她提出“AI+校长”的理念,指出新时代校长需兼具“教育家”的专业素养与数字化时代的创新思维,既要立足国家战略,深刻理解政策对校长队伍“政治过硬、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要求,也要掌握系统思维、战略思维与辩证思维,以精细化治理推动学校育人方式变革。孙院长强调,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教育面临“四新一高”(新课程、新教学、新评价、新技术、高质量)的叠加挑战,校长课程教学创新领导力是破解区域教育发展难题、实现优质均衡的核心变量。她希望项目校团队能在专家引领下,以项目为契机,成长为“驱动副中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带头人”。
中心(分院)干训部主任张春明对项目实施计划进行详细介绍。张主任强调:当前教育正处于高质量发展与数字化转型关键期,项目聚焦培养“有思想、有格局、勤实践、会反思”的研究型校长,推动项目校构建AI时代的育人理念与课程体系,形成区域校长研修与实践共同体,将分阶段开展个性化诊断、专题工作坊、行动研究、跨界参访与成果展示,确保研修与实践深度融合,切实提升校长领导力。
漷县中学校长鲁刚作为项目校学员代表发言。他坦言,面对AI对教学方式、教师角色的冲击,校长群体普遍存在“本领恐慌”,而本次项目恰是“破解难题的宝贵平台”。他代表全体学员表态,将以项目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新起点,从四个维度推进实践:一是坚持素养导向,将批判性思维、数字素养融入课程目标;二是践行学生中心理念,关注个性化成长需求;三是以真实问题驱动课程重构,通过项目化学习促进知识迁移;四是加快评价数字化转型,构建过程性、发展性智能评价体系。他期待与兄弟学校携手,在专家指导下探索符合教育规律与时代要求的创新之路。

项目专家发言
三位项目专家结合自身经验,为项目推进与学员成长提出建议。
首席理论导师张铁道表示,本次项目是“吴甡校长工作室的7.0版”,在前六版实践中,“咬牙坚持的校长与学校均实现了突破”。他强调,项目将聚焦三大核心挑战——新课程与新教材实施、AI通识课落地与教师AI素养提升、校本特色课程开发,通过“理论+实践”双导师指导、团队协作与校际共研,帮助校长“在推进学校改进中提升领导力”。他特别指出,项目追求的是“能力传承而非应付考试”,希望两年后校长们能从“仰慕专家”转变为“讲好自己的教育故事”,同时为通州干部培训模式创新提供经验。
实践导师吴甡则聚焦“校长领导力的核心”,他提出校长需提升“三力”:一是“事本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话本能力”(清晰表达教育理念的能力),三是“文本能力”(凝练实践经验的能力)。他提醒学员,“AI是时代语境而非内容本体”,校长更应思考“如何通过课程赋予学生生命力与可持续发展力”,可通过思政一体化、国家课程校本化等路径,深化对“教师-课标-教材-课堂”的系统理解。
科研顾问高勤丽补充道,后续将通过“参与式工作坊”为各校做个性化诊断,确定重点突破问题;同时以“专题研讨+专家陪跑”的方式,助力学校将项目化任务转化为持续改进的机制,确保研修成果落地见效。

区教委领导讲话
通州区教委党建科科长丛光峰作总结讲话。他表达对项目的期待,指出项目从年初筹备到启动“好事多磨”,如今落地标志着通州校长培训进入“新阶段”。他对项目校团队提出“四个学习”要求:一是学政策落地的系统思维,将项目实施与学校长期发展规划结合;二是学课程创新的实战经验,借鉴专家在名校与薄弱校改造中的成功路径;三是学问题解决的方法论,多角度破解课程改革难题;四是学改革引领的创新性,呼应即将召开的教育大会主题。

同时,丛科长强调三项保障措施:一是要求学员“知行合一”,将专家智慧转化为办学实践;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以“啃硬骨头”的决心直面改革阵痛;三是明确职责分工,中心(分院)各部门与项目校团队需协同配合,确保项目质量。他期待学员“学有所成”,为通州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贡献力量。
本次启动会明确了项目研修的核心方向与实施路径,凝聚了领导、专家与项目校团队的共识。后续,项目组将按照计划推进专题研修、行动研究与专家指导等环节,助力校长提升AI背景下的课程教学创新领导力,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北京市城市副中心打造适配的优质教育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