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落实《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要求,聚焦初中人工智能课程大单元设计与实践的核心议题,2025年10月28日,由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办、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协办、通州区马驹桥学校承办的北京市初中信息科技研讨活动成功举行。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信息技术教研室主任王振强、北京市初中信息科技教研员王飞莅临指导,宁夏中宁县教研室、内蒙古翁牛特旗手拉手学校及本市平谷、大兴、燕山等区的教研员与骨干教师、中心(分院)技术与综合学部部分教师、马驹桥学校党总支书记刘宗璞、副校长李玲璐以及初中信息科技学科教师代表,围绕“基于项目的初中大单元人工智能课程设计与实践”活动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教学研讨,市、区级教研部门聚焦专业指导核心职能,马驹桥学校负责流程执行与现场保障,合力推动活动实效落地。本次活动由中心(分院)初中信息科技研修员明纪英老师主持。
聚焦课例打磨,锚定课程育人导向。作为协办单位,中心(分院)以初中AI课程落地难点为切入点,将工作重心放在课前课例专业指导上,为活动核心环节夯实基础: 1. 精准把控设计方向:初中信息科技研修员明纪英老师结合初中AI教学“重思维、轻代码”的核心要求,针对马驹桥学校相婷、张蕊两位教师的研讨课,确立“情境真实化、任务阶梯化、思维可视化”的指导思路,确保课例贴合学生认知特点与AI课程育人目标。 2. 细化课例实践细节:指导相婷老师以“编程猫自动避障”为情境,设计“课前体验小程序回顾旧知→课中分组完成数据采集、模型训练→课后从避障成功率、优化机器学习等多维度评价成果”的完整流程,帮助学生通过实操理解机器学习原理;指导张蕊老师聚焦“无障碍沟通”真实需求,搭建“观察手部关键点→转化手势量化参数→用IF-THEN逻辑表达算法”的思维链条,突破“从直观特征到量化数据”的教学难点,让技术学习与社会关怀深度融合。
区级指导成果落地,展现教学实践水平。马驹桥学校相婷老师《自动避障小游戏的开发与设计——初识机器学习》课堂以趣味游戏为载体,学生化身“AI教练”,通过分组投身于数据采集、模型训练与测试优化三大核心任务中,沉浸式体验机器学习的完整工作流程,呼应区级“以实践促理解”的指导目标。 马驹桥学校张蕊老师《“手”望相助:用AI手势识别助力沟通无障碍》,以听障人士沟通需求为驱动,学生通过测量手指弯曲角度、关键点距离,带领学生将自选手势的特征转化为可计算参数,并用逻辑语句实现识别功能,课例“有温度、有深度”的设计,获得王振强主任高度评价。
跨区说课与校本分享,凸显互鉴与支撑。课例观摩后,全体参会人员集中进行了交流与研讨: 1. 跨区说课:拓宽AI教学思路 在说课展示环节,平谷中学的信息科技教师高峰以《使用K-均值算法进行聚类》为题开展说课。他以“超市选址”真实任务为核心,帮助学生完整梳理“数据收集→归一化处理→聚类分析(运用欧氏距离、几何中心概念)→结果可视化与决策建议(引入SSE指标)”的AI问题解决流程,将抽象算法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操作的探究活动。此次跨区说课作为市级活动的重要交流环节之一,为通州及其他参会区提供了“算法教学生活化”的优质参考,有效打破区域教学壁垒,凸显“跨区互鉴”的活动价值。 2. 校本分享:凸显校本实践成果 马驹桥学校党总支书记刘宗璞率先发言,从宏观层面介绍学校办学特色与育人成果,特别提及“学校AI教育的系统性推进,离不开中心(分院)在课程设计思路、教学资源供给上的专业指导”; 相婷、张蕊两位授课教师从AI课程的选题、学情、教学资源的选取及教学设计思路等方面进行了教学反思; 马驹桥学校信息科技教研组长孙萍老师以《项目启航、科技育梦》为题,详细介绍学校“基础课+微项目+社团”三级AI课程体系。
锚定AI教学,优化方向。在专家点评与互动交流环节,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信息技术教研室主任王振强对两堂研讨课、高峰老师说课及学校AI课程实践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课例与说课均贴合市级课程纲要要求,校本实践系统扎实”,同时提出“大单元设计需强化跨学科融合”“AI教学需锚定信息素养培育”的优化建议; 北京市初中信息科技教研员王飞带来《初中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设计与实践》微讲座,结合本次课例与说课内容,系统解读初中AI通识课程落地的核心策略与实践路径,明确了初中 AI 通识课的优化方向。
本次活动围绕“AI大单元课程设计与实践”核心主题,在展现市级跨区研讨“互鉴共促”价值的同时,通过“课前指导→课中体现→课后反思”的全链条设计,充分凸显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的专业指导作用。未来,通州区将继续紧跟市级教研导向,以精准化、闭环式研修赋能教师成长,推动区域初中信息科技教学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