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政策要求,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教育高质量发展,2025年9月6日,由通州区教委、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主办的“锚定方向・精准施策・协同赋能・聚力提质——2026届初高三复习备考研讨会”举行。本次研讨会聚焦初高三毕业年级复习备考核心任务,科学规划了2026届初高三备考路径,为构建高效备考体系、推动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9月6日上午由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中考命题改革专家组副组长张卓玉做专家主旨报告,活动由中心(分院)党委书记、院长孙翠松主持。参会领导及成员:通州区教委主任刘中阁、通州区教委副主任付树华、通州区教委中教科科长张旭东、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分院)党委会全体成员、中学各学校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学主任、毕业年级组长、研修中心业务部室全体研修员。

报告中深入剖析了新课标“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原则与“素养立意”的命题导向。他指出:“考试改革的本质是教育价值观的重建。”当前教育领域存在“考试异化”现象——考试从评价工具异化为教学目的,导致“考什么教什么”的功利化倾向。加强考试管理,正是要扭转这一局面,让考试回归其本质功能:诊断学情、改进教学、促进发展。
他引用新课标要求,提出未来考试评价的三大转型方向:
1.从知识立意转向素养立意:试题要超越对碎片化知识的机械考查,关注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2.从结果评价转向过程评价: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合作能力、创新意识等隐性素养;
3.从单一分数转向多维诊断:通过考试数据精准分析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学习短板,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
“如果考试只给学生一个冷冰冰的分数,而不提供改进建议,这样的评价就是失败的。”张主任的这句话引发在场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共鸣。
张主任强调,未来的考试命题将发生深刻变革:试题设计必须根植真实情境,摒弃单纯知识点的“裸考”;评价重心应从结果转向思维与探究的过程;需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综合性,考察学生发现、解决及评价问题的能力;同时要从碎片化测试转向整体性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完成挑战性任务中展现素养水平。这些变革旨在通过评价引导教学真正聚焦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针对“未来学习评价怎么做”这一核心问题,张主任提出“教考一体”理念,强调教学、作业、考试必须形成闭环:
1. 命题改革:真实情境与任务驱动的“新考法”
张主任以近年中高考真题为例,指出素养立意的命题趋势:
情境真实性:试题需嵌入社会生活、科学探索等真实场景,如“设计社区垃圾分类方案”“分析碳中和政策数据”;
任务综合性:打破学科壁垒,考查学生跨学科整合能力,例如“用数学建模解释古诗中的节气规律”;
开放思维性:减少标准答案式题目,增加论证、设计、批判类开放题,鼓励创新表达。
他特别提醒:“教师要警惕‘伪情境’——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只是形式主义。”
2. 作业转型:从“重复训练”到“学习脚手架”
张主任指出要重构作业功能,一是分层设计,基础性作业保底,拓展性作业挑战,实践性作业赋能;二是项目化导向,设计长周期探究任务,如“家庭用水调查报告”“校园植物多样性研究”;三是协同评价,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培养元认知能力。
3. 教学变革:以评促教的“逆向设计”
建议教师采用“逆向教学设计”:从预期素养目标出发,设计评价任务,再规划教学活动。“比如要培养‘史料实证’能力,就先设计‘分析历史文献矛盾’的考题,再倒推课堂教学如何训练这一能力。”
面对新课标落地中的困惑,张主任提出关键提醒:
避免“贴标签”:素养不是口号,需通过具体任务落实。例如“社会责任”素养可通过“设计公益行动方案”来培养;
拒绝“技术崇拜”:大数据分析工具要用在刀刃上,而非制造无效数据堆砌;
强化教师命题能力:“不会命制素养试题的教师,难以真正理解新课标。”建议区域开展命题工作坊,提升教师评价素养。
张主任的报告高屋建瓴,不仅为与会人员明晰了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更为通州区构建科学高效的初高三备考体系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此次分享将有力推动区域教育教学从传统模式向素养导向的深度转型,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教育质量在改革浪潮中实现新的跨越,对区域教育的长远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