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第二届中小学“通优课”课堂教学展评活动自2024年9月正式启动,推进改课提升行动和教学主张提升行动,经历校、片、区三级展评,覆盖小学语文、小学道德与法治、小学科学、初中语文、初中道德与法治、初中物理六个学科。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及学科教师全员参与,形成了区域教育研修新品牌。

“通优课”是实施《北京市通州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健全全域研修体系的重要抓手,是落实“一地一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通州实践。为了进一步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2025年9月28日,通州区第二届中小学“通优课”展示交流会在北京学校举办。此次会议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指导,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主办,北京学校承办。会上集中展示了通州区在完善课堂教学机制、改革团队研修模式方面的成果,并对“通优课”课堂教学展评获奖教师代表进行表彰。会议由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分院)副院长李凯主持。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詹伟华,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付树华、小教科科长翟柳英,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分院)院长孙翠松、副院长张会清、副院长李凯、第一党支部书记梁刚,北京学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校长刘小惠、副校长程岚,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党委书记、执行校长徐良云。

通州区中小学教学主管干部,第二届“通优课”展评学科相关教师代表,中心(分院)研修员现场参会。各中小学校校长、各学科教研组组长、各学科教师代表,京津冀、通武廊、内蒙古等地区学校干部教师代表线上参会。
教学观摩
领导致辞
北京学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校长
刘小惠
“通优课”不仅为学校搭建了互学互鉴的高位平台,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双减”实践,提升区域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学校积极组织教师深度参与“通优课”活动,将其视为锤炼队伍、深化课改的重要契机。学校带着干部教师参与两届“通优课”,越来越感觉“通优课”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意蕴。教育之道,“成于志,作于细,贵在行”。希望以“通优课”为契机,凝聚智慧,汇聚合力,共同绘制北京城市副中心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图景。

区域报告
颁奖仪式
改课提升行动交流
主张提升行动交流
领导讲话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副主任 詹伟华
“通优课”具备“四有、四深、四真、四新”的特点,即:有内涵、有组织、有标准、有路径;深扎根、深研究、深思考、深影响;真情境、真问题、真实践、真提升;新模式、新观念、新方式、新成果。未来要在打造教育新品牌、深耕专题研究、跨区域协同教研三个方面着力。

通州区教委副主任 付树华
“通优课”目标越来越具体,思路越来越清晰,抓手越来越实。同时提出 “通优课”要继续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六有”课堂标准应常态化落实到每一节课;聚焦锻造高素质育人队伍,为教师搭建广阔的成长平台;持续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做到人人上好课。

通州区台湖学校
刘依霖
这次“通优课”展示交流活动,以一堂堂生动的课、一场场深刻的报告,照见了“通优课”推动区域课改的底层逻辑。孙院长的解读让我真切体会到,“通优课”不仅是一套方法,更是一个赋能系统,它为每位教师创造了真实的参与感和成长路径。蒙太奇式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片区改课实践回顾”,将教学打磨历程生动再现,令我感触颇深。我认识到,“通优课”远不止于一场教学评比,它更是一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变革。它将宏大的课改理念切实转化为每一堂课的有效教学和每一场真实教研的发生,真正实现了“同心汇智,研修赋能”。让作为教师的我们,对通过“改课”实现“课改”信念更加坚定,对上好每一堂课更有信心。
通州区张家湾镇中心小学
高广海
在这次大会上,我现场观摩了此届“通优课”的优秀课,聆听了区级工作报告,也学习了片级教研共同体的研讨活动。从中体会最深的就是,“通优课”在两大提升行动过程中聚焦课堂教学实践中真实存在的问题,采用课堂教学行为观察、AI分析等研究手段,改变了以往凭经验开展教研的模式,使改课方向更加明确,方法更加切实,效果更加显著。在以后的自我课后反思和教研组教研中,我们应该重视研究方法的选择,强化证据意识、数据意识、成果意识,开展科学研究,切实提升自己的执教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